低空经济,这一新兴领域,正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竞相布局的新蓝海。自去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提及,到今年首次被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低空经济正逐渐走进公众视野,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。随着这一趋势的兴起,各地政府也纷纷加大了对低空经济的政策支持,一系列优惠措施陆续出台。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,已有24个城市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,显示出地方政府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。例如,武汉与合肥承诺,对符合要求的低空经济企业,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补,以鼓励企业投资和研发。而深圳各区更是“内卷”竞争,龙岗、宝安、龙华等区域分别针对区内企业,出台了多项惠企政策,以促进低空经济的发展。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显示,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在2023年已达到5000亿元,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2万亿元。这一数据表明,低空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,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受访专家提醒,发展低空经济确实需要放飞“想象力”,同时也要务实冷静。这意味着在鼓励创新的同时,也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,确保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。
短期看物流
低空经济,这一充满活力的领域,不仅涵盖了通用航空飞行产业,还涉及无人机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和城市空中交通(UAM)等新兴通航产业。这些产业以其创新性和实用性,正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。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对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,这一点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在《中国报道》中强调。低空空域作为一种资源,其上下游延伸出的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数万亿级,涵盖基础设施建设、飞行器制造、物流、文旅、应急救援等多个应用场景。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岭在《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(2024)》中指出,末端物流是当前最具潜力的细分赛道之一。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快递业的快速增长,无人机物流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。顺丰速运数据显示,中国每年的快递业务量超过1000亿件,其中至少有1%可以通过无人机运输,市场需求已超过10亿件。多个城市已经开始在物流货运领域试水低空产业。例如,深圳在多个区设立了无人机外卖航线,用户下单后最快约10分钟就能收到货物。海南也实现了无人机公共货运物流的跨海飞行,大幅缩短了生鲜运输时间。广州则探索无人机+医疗物流运输,开通了常态化运行的空中医疗快线。尽管中国在无人机和eVTOL等新航道领域与欧美先进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,甚至领先,但在通用航空领域,中国仍需追赶。中邮证券的分析报告显示,2022年,中国通用航空飞行器数量仅为美国的2%,而美国公共通航机场数量超过4000个,中国仅400个左右。重庆于4月30日启动了首届低空飞行消费周,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滑翔伞、三角翼、跳伞等低空飞行运动。业内人士分析,低空经济受到国家重视,也是希望通过此赛道,寻找在航空领域追平前列的机会,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。
长期看空中交通
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正引领着未来空中交通的新纪元,它不仅激发了人们对城市空中交通的无限憧憬,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市场领域的诞生。
4月7日,中国民航局在广州颁发了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,这标志着eVTOL行业正式迈入了商业化阶段。亿航智能的EH216-S,凭借其型号合格证、标准适航证和生产许可证,成为了市场上的先行者。
城市上空,eVTOL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,这种前所未有的城市运输方式正在逐渐从梦想变为现实。3月18日,EH216-S在淘宝的亮相,以239万的价格吸引了广泛关注,其直播观看人数超过60万,这一价格甚至低于许多载人直升机。
在资本市场,eVTOL同样备受瞩目。据IT桔子数据显示,2023年,国内eVTOL领域共发生8起投融资事件,估值均达亿元级别。麦肯锡的统计显示,围绕eVTOL等未来空中交通领域的融资超过45亿美元,商用无人机和eVTOL的商业化落地速度最快。
高远洋认为,eVTOL之所以受到全球关注,是因为其潜藏的巨大社会经济价值。eVTOL有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,同时,电动飞机技术是实现绿色航空的关键,预计电动飞行将节能60%、减排90%和降噪65%。
然而,eVTOL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,仍面临诸多挑战。高远洋指出,垂直起降场、空地通讯和服务系统,以及飞行器安全适航标准的制订,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。此外,技术层面的挑战也不容忽视,包括航空电池的续航、动力表现以及空地数据链和飞行控制技术的完善。
亿航智能表示,将逐步推进EH216-S的商业化进程,从空中游览和城市观光项目开始。尽管通往未来的道路充满挑战,但杨岭认为,我们对eVTOL的未来充满期待,因为它将不断展示出创新能力。
需加快低空空域改革
在我国,低空飞行活动,如高度120米以下的无人机送外卖等,目前需要至少提前24小时报备,审批结果通常在飞行时间前1小时才公布,这对飞行效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各省的情况类似,一些地区允许一次报备多段行程,不一定全部落地飞行,这为飞行计划提供了更多的调整空间。
高远洋指出,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,提升城市低空空域管理水平,是全球航空管理部门都在探讨的问题,也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当务之急。我国的空域管理体制由国家空管委领导,空军负责统一组织实施,军民部门分开向责任范围的航空器提供空中交通服务。随着无人机数量的激增,低空空域迫切需要更多的服务提供方参与进来,以完善注册、跟踪、监控、风险识别、智能运行监控等服务。
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科学技术部、财政部、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印发了《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(2024—2030年)》,提出将推动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、团体标准的协同发展,包括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标准研究、协调推动工业标准与适航体系衔接、完善国家航空器管理体系、明确应用场景监管要求等。各省各地都在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原先的管理模式,产生了不同的经验。例如,四川省由政府主导,成立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,独立于民航三级运行管理体系之外;海南省则在军民航支持下,交由省国资委所属企业省金林集团进行协调;深圳市则由交通运输局主导,在低空融合管理机制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应用领域等方面作出多项制度创新。
杨岭认为,安徽省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一些经验和设想是值得借鉴的。安徽省初步形成了省级、市级、部分重点区县的横向协作机制,省、市、区县之间的配合也较为畅通。业内人士指出,低空空域管理的改革,关键在于在安全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。杨岭认为,低空经济要实现大踏步发展,需要进一步推进低空空域资源要素化,实现低空空域资源的高效利用,而各地目前还处于管理模式的探索阶段。